有关蜜蜂的资料大全

2020-09-14 21:33:30 生活 4年前 (2020-09-14) 1129次浏览

蜜蜂是一种飞行昆虫,与黄蜂和蚂蚁有密切的关系,以其授粉的作用而闻名,而最著名的蜜蜂物种——西部蜜蜂,则以产蜜而闻名。本文提供了有关蜜蜂的资料大全。

有关蜜蜂的资料大全

蜜蜂传粉资料

蜂系会向开花植物传粉,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传粉者之一。蜂系会依其需求决定要采集花蜜或是花粉,尤其是一些有社会性的蜂系物种更是如此。蜂系在采集花蜜时也可以进行授粉,但在采集花粉时可以更有效率的进行授粉。据估计,人类的食物中有三分之一是依赖昆虫授粉,而其中大部分是由蜂系,尤其是西方蜜蜂来完成。在许多国家养蜂人的工作已由制作蜂蜜转向为授粉管理。单一作物及许多野生及人工饲养蜂系的大量减少,使得养蜂人会依季节而迁徙,而蜂系可以依季节在有高度需求的区域进行传粉。

大部分的蜂系身体有毛,而且会携带电荷,有助于花粉的附着。雌蜂会周期性的暂停食物采集,刷洗身体使花粉收集到花粉刷中,大部分蜂系的花粉刷是在脚上,有些是在腹部,蜜蜂的花粉刷已变成脚上的花粉篮。许多蜂系会在不同的植物中收集花粉,有些则只会收集一种或是少数几种植物的花粉。有少数的植物没有花粉,而是产生有营养的花油,就是由这种蜂系收集并使用。有一种称为秃鹫蜜蜂的无刺蜂是以腐肉为食,是唯一一种不以植物为其食物的蜂系。花粉和花蜜常常会结合成另一种形式,可能是糊状的,也可能是坚硬的。会形成不同的形状(多半是类球面),存储在蜂巢的小空间中,该空间往往也有蜂卵。

蜜蜂飞行和翅膀的资料

M. Magnan在1934年出版的法文书籍《Le vol des insectes》提及:他和M. Saint-Lague 将空气阻力的方程式应用在黄蜂的飞行,发现其飞行无法以固定翼的计算方式来解释,但“不应该对计算的结果与现实不符而感到惊讶。”这导致一种常见的误解“蜂系的飞行违反空气动力学原理”,但实际上它只是证实,蜂系的飞行不是使用固定翼的飞行方式,需要用其他飞行理论来解释,例如可以解释直升机飞行的飞行理论。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理·艾灵顿在1996年发现,昆虫翅膀形成的涡和其非线性效应是升力的关键来源。在流体力学中,涡和非线性现象是众所周知的困难,因此对于昆虫飞行理论的理解进展也相当缓慢。

加州理工学院Michael Dickinson和其同事在2005年在高速电影摄影及模拟蜜蜂翅膀的巨型机器人的辅助下,研究西方蜜蜂的飞行。其分析表示升力的来源是由于“短暂断续的翅膀摆动,在翅膀拍击及改变方向时的快速旋转,以及非常高速的翅膀摆动频率所组合成的结果”。翅膀摆动频率一般会随着翅膀的尺寸变小而提高,但蜜蜂翅膀摆动的幅度很小,摆动频率约为每秒230次,比翅膀大小只有80分之一的果蝇(每秒200次)要快。

蜜蜂的生活习性资料

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季节,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但是,寒冷的天气和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抵御严寒。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结团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同时,它们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蜂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在越冬结球期间它们是怎样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得到食料。这样可保持球体内的温度不变或少变,以利于安全越冬。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造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这技术其实是骗术,可见就连聪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骗的时候。

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访1100-1446朵花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间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一生只能为人类提供0.6克蜂蜜。蜜蜂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变化过程。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从此开始,经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的扇风来蒸发水份,加速转化和浓缩直至蜂蜜完全成熟为止。根据种类的不同,工蜂的数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围内,它们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还会将花蜜和花粉传送到特定的地方,这要通过跳特殊而严格的舞蹈而获得。他们的职责包括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护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

蜜蜂完全以花为生,包括花粉及花蜜,有时酿造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蜜蜂身为传粉者的实际价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有关蜜蜂的资料大全

蜜蜂是怎么采蜜和酿蜜的?

一、寻找蜜源

蜜蜂在采蜜之前会派出少量的侦查蜂(一般由老年蜂担任,应该是老年蜂的经验比较充足吧)去寻找蜜源,这点和蚂蚁非常相似,小时候观察过蚂蚁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只要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后便会迅速回巢,不一会儿就会有大量的蚂蚁前往食物处搬运食物,侦查蜂找到蜜源后会采集少量的花蜜及花粉带回蜂巢。

二、通知同伴

侦查蜂将采集到的花蜜及花粉带回蜂巢并通过蜂舞告诉同伴蜜源植物的位置及距离,不同的舞蹈动作可以传递出不同的信息,爬小圆圈但左右方向不定称之为“圆舞”,其意义为蜜源离蜂巢非常近,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各走一个半圆且在半圆交接处频繁地摆动腹部称之为“8字舞”,其意义是蜜源离蜂巢比较远。

三、采集花蜜

蜂群接受侦查蜂传递的信息后就会大量出巢进行采集,这里要科普一下的是在蜂群中只有工蜂才具备采集功能,而蜂王和雄蜂是不会采集花蜜的,工蜂的口器有咀嚼固体花粉和吸吮蜜汁的功能,第三对足上有特化的花粉筐和花粉刷,可以刷下身上的花粉后混以唾液和花蜜凝集成团再装在花粉筐里带回蜂巢。

四、运送回巢

工蜂的食管与前胃之间有一个蜜囊,通过收缩可将蜜汁返回到口腔中,当采集完成后工蜂会飞回蜂巢,但回巢后不会直接将花蜜和花粉放入贮藏室,而是由羽化4天左右的小工蜂用口器接住,经过初步加工后再贮存到蜜房里,与此同时小工蜂还会用花蜜搀和花粉哺喂幼蜂(幼年工蜂和雄蜂,蜂王终生只吃蜂王浆)。

什么蜂才会采蜜

一提起“蜂”,我们恐怕马上就会想到蜜蜂。其实在昆虫当中,蜂类是个非常庞大的家族,泛指除蚂蚁之外的所有“膜翅目”成员,生活方式极为多样。目前人类已知的蜂类有110多个科,约10万种,其中超过一半是从不筑巢、只在其他虫子身上产卵的寄生蜂,此外还有吃植物枝叶的叶蜂类、捕食其他昆虫的泥蜂类和胡蜂类(俗称马蜂、黄蜂)等。

真正具有“采蜜”这项技能的蜂类,只有“蜜蜂科”一个科。不过它们的种类倒是很多,大约2.5~3万种,占已知蜂类物种的四分之一左右,分布于除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洲。各种蜜蜂无论幼虫还是成虫都是素食者,专吃甜美的花粉、花蜜,在采蜜的同时顺便也充当了给植物授粉的“花粉快递员”,与这些植物共同演化。

在所有蜂类当中,蜜蜂是最依赖群居的,只有依靠一个蜂后产下的众多儿女——工蜂们团结协作,才能生存。这是因为比起吃虫子、啃树叶,从花粉花蜜中获得能量十分艰苦。

有关蜜蜂的资料大全

花蜜如何变蜂蜜

蜜蜂“采蜜”,是从花蕊根部吸取花蜜或其他分泌物,吸到它们体内专门的“蜜胃”中。蜜蜂体内分泌的酶,大约半小时就能把花蜜中的蔗糖发酵,转变为易吸收的葡萄糖、果糖。以意大利蜜蜂为例,平均每只工蜂的蜜胃能储存约40毫克花蜜。这个量大约相当于一滴水,却是它体重的一半,而且为此往往要采上千朵花。采蜜时节,一只工蜂每天要飞行数十公里,高强度劳作让它们的寿命只有20~40天。

回到蜂巢后,工蜂把经过发酵的蜜吐进“储藏间”,开始脱水工序。蜂巢内部长期保持35℃左右的高温,巢内的工蜂还会用翅膀扇风,促使花蜜内的水分蒸发,含水量从60%~80%减至20%以下。再把这些浓缩后的蜂蜜用蜂蜡密封,就可以长期保存了。如果附近花蜜不够,蜜蜂还会采些“甘露”、“蜜露”充当加工原料。甘露是一些植物表皮分泌的含糖汁液,至于蜜露,就是蚜虫、粉虱等昆虫的便便啦!

除了花蜜,蜜蜂还需要采集花粉。采花粉倒不是为了酿蜜,而是专门储存起来,作为蜂群的另一类主食,用以补充蛋白质。采集花粉时,蜜蜂在花朵内爬来爬去,花粉粒就会沾在它们体表茂密的短毛上。蜜蜂还有一对膨大的后足,上面长着许多刚毛,形成整理花粉的“花粉梳”和存放花粉的“花粉篮”。在蜂巢里,采到的花粉会和花蜜、唾液混合成较大的花粉团储存起来,也就是近年开始在市场流行的“蜂花粉”。

有趣的是,有些种类的蜜蜂采蜜却不产蜜,比如熊蜂。熊蜂的酿蜜技术比较“熊”,不擅长将花蜜浓缩脱水,弄出的蜂蜜稀薄寡淡,保质期也短,隔几天就没法吃了。为此它们只好以勤补拙,每天清晨其他蜜蜂飞出蜂巢之前,熊蜂就已经开始四处访花……由于这点,它们也被人类驯养来“打工”给作物授粉。干这个它们比其他蜜蜂更擅长,采的那点蜜还都能自己留着。

上面关于“有关蜜蜂的资料大全 ”的答案有没有帮助到您?继续往下阅读,有更多相关的文章。


本文章由78健康网提供,转载请附带原始链接。查看:版权问题和联系方式
喜欢 (1)
跳转: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精选推荐 专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