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脏病如何抢救?新研究挑战急救模式

2020-10-06 22:36:27 疾病 4年前 (2020-10-06) 1056次浏览

一项研究分析了数万个心脏病急救案例后认为,遇到在医院以外发作心脏病的情况,不要移动病人,在现场持续施救,比把病人抬上救护车、在路上施救的存活率高得多。

抢救效果联盟(ROC)最近完成的研究提出了这个观点,9月15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突发心脏病如何抢救?新研究挑战急救模式

ROC是由美国心脏协会(AHA)等多个机构出资,对院外心脏病发作救治进行实验的研究组织,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共有11个区域性研究中心。

研究称,在施救的过程中移动病人,比如将病人抬到担架上,再送到救护车内,这不能获得好的施救效果,心脏复苏术(CPR)的操作也起不到最佳效果。

这份研究基于ROC的10研究中心和美加地区共192个急救中心提供的43,969名成年病患的资料完成。这些患者中位年龄为67岁,37%是女性。

分析显示,26%采用了在运输过程中施救的模式,这些患者存活下来并出院的比例只有3.8%;而采用留在现场持续施救的患者存活率达到12.6%。

这份研究的第一作者温哥华圣保罗医院的格鲁瑙(Brian Grunau)说:“然而,我们的确发现,当病人超过30分钟对施救措施都没有反应的情况下,一边继续施救、一边开始送往医院,效果会好一些。”

但这种情况下存活下来的患者,都是在抵达医院之前,在送去医院的途中已经救活。“看来医院对于运输中救治模式所起到的作用值得怀疑。”格鲁瑙说。

美国急救医师学院董事会成员古德洛(Jeffrey M. Goodloe)支持这项研究的结果。他认为在施救的过程中运输病患,也增加了施救人员工作的难度。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急救药物系的罗(Alexander X. Lo)在JAMA一篇专栏文章中说,这项研究显示“在施救现场持续抢救,直到看到明确结果,这种抢救模式效果明显”。

古德洛认为,这是一项开拓思维的研究,“不仅对急救工作和医疗行业有借鉴意义,对社区更好地理解急救工作也有帮助”。

“很多亲属都以为赶紧把人送去医院最要紧。如果我的亲人突发心脏病,他们采用的是现场投入一定救治时间的策略,比如在现场施救了至少20分钟,而不是几分钟,即使没能救活我的家人,我也安心了,因为他们得到了最好的救治。”


本文章由78健康网提供,转载请附带原始链接。查看:版权问题和联系方式
喜欢 (1)
跳转: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精选推荐 专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