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2022-03-21 11:43:51 生活 2年前 (2022-03-21) 776次浏览

赏识教育即用欣赏的认知态度去应对对方的行为结果,给予积极刺激,以期强化该行为结果,增加该系列行为出现的频率或纠正其不当行为。

赏识教育最初由幼儿潜能开发专家周弘提出,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他认为赏识教育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

最初的赏识教育不是单向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或是适当提醒,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最终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为目的。

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赏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赏识教育指的是赏识孩子的一些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扬其长处,容其短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赏识可以让孩子通过心理暗示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暗示仿佛是有魔力的。在了解到孩子存在某些愿望后,可以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暗示自己可以做到。

1.独特的视角:善于发掘孩子优点

在家长的眼里,只要考试成绩好,那样的孩子就有"闪光点"。可是,现在很多家长都以考试成绩去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看不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

曾经有人说话,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或者长得没有其他人好,但他温暖的性格,爱做家务、对待其他人谦和有礼等,都是他的"闪光点",都值得你去赞美。

2.父母要多加表扬与鼓励孩子

有的父母总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觉得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考试第一名是应该的,做家务活是理所当然的......正是因为父母很少表扬与鼓励孩子,使得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从而隐藏了自己的亮点。

请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爱,不要吝惜你的赏识与表扬,因为有时候孩子的无理取闹,只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家长的多鼓励、多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3.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的培养,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健康的氛围,在营造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就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情感积极向上,这也是父母为赏识孩子创造的一个良好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冷眼相对,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就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那么,父母再怎么赏识孩子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赏识教育家长该怎么做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自身对于教育孩子也有许多的看法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自己家的孩子变得更优秀,从而变得更加严格,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于孩子的危害不知道有多大。而赏识教育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或许我现在说的这些不足以证明赏识教育的利,那么我就举几个例子吧。

(1)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换过一次班主任,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直到现在我依然很感谢这个吴老师。她是一个看起来很凶的老师,我们班级的人都很怕她。我们班级是全年级出了名的男孩儿淘气,女孩儿胆小,我就是其中之一。吴老师似乎很了解我们班级的情况,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氛围和环境都很差,吴老师就开始组织了一次古诗词朗读大赛。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吴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会把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用来让我们站起身来朗读课文,读的好的会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读的不熟的会指出错误,下一次继续站起来读。很快,我们班级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老师安排了我们读古诗词后,都各自练习。

古诗词朗读大赛到来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每个同学都完成得很棒,老师在为我们拍照片,此时此刻我们就是主角,有一种自信和骄傲从心底油然而生。后来,吴老师把照片都贴在了板报上,在那之后我们班级在全年级的声誉都好了起来,我们的成绩也节节升高。

感谢吴老师没有放弃我们,而是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总是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

他曾经说过: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回首,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他们都还是祖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细雨来培养,狂风和暴雨是摧毁花朵的武器。

(2)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是陶行知先生的爱与宽容,让男孩勇于承认错误,受到了教育。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但真正能做到这样和孩子沟通的老师与家长又存在几个呢?

举了上面两个例子,相信大家也对赏识教育的利弊都清楚了,但是要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会对你有所帮助。

(1)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多多激励孩子的进步,挖掘孩子的潜能,善于和孩子分享喜悦,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重视。

孩子不是学习的工具,家长要进一步挖掘孩子自身所有的潜能。互相与孩子分享喜悦,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人格,不能将孩子箍在家长认为的对。

(2)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多给孩子们带来信任,让孩子们自己也信任自己,同时,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鼓励孩子们为自己自豪。

信任孩子,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有防备之心。其实孩子心里也渴望被家长信任,这样互相信任的家庭会更加和谐,彼此成为骄傲。

(3)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面对孩子的错误,作为当家长的,也需要给孩子们带来教育,当然,批评教育需要适可而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分担。

包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前面也说了,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奖励表扬,也要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能犯了错也一带而过。

孩子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当家长的,要学会包容孩子,同时,也会反思自己的错误,有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错误。

(4)尊重——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要想赏识孩子,就需要从人格上尊重孩子,所以,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倾听孩子的声音,懂得孩子们的内心所想,并且,还需要时时刻刻请教孩子。

许多原生家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就是不会尊重孩子,不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就如同《狗十三》一样,最终那个十三岁的少女成为了大人心中的样子,却丢失了自己。

最后,赏识的前提是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对优点予以赞扬,对缺点也不能姑息迁就。家长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权利。家长还要懂得发掘孩子身上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正确地发展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家长要发现孩子的长处、闪光点。

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希望家长们按照孩子成长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拔苗助长,也不守株待兔,让孩子们在赏识的沐浴中快乐成长。

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赏识教育”并非一味夸奖

一、“赏识教育”是什么

“赏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来讲,我们更多的倾向于“赏”,也就是夸奖、赞许、表扬。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识”,其实它也很重要,它说明了“赏识教育”是有原则与边界的。总的来说,“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赞扬、夸奖等手段有原则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二、“赏识教育”的目的

家长们知道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也明白“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塑造孩子的自尊,所以家长总会一味地表扬孩子。但是,家长们似乎曲解了“赏识教育”,“赏识”并不代表只有“赏”,自然还有“识”,“识”就意味着家长们应该要全面看待孩子即清楚孩子的优缺点。这样看待“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会导致孩子内心十分脆弱、自大、敏感等。

三、“赏识教育”的好处

“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夸奖、表扬等手段去肯定孩子的优点,并且由此去鼓励孩子不断求进步。孩子其实是非常渴望被大人们关注和夸奖的,家长们适当的夸奖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也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想而知,“赏识教育”的好处是很多的。

1、有效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的,他们对于新的事物很乐于探索。例如:他们会一直盯着小蚂蚁看;他们可能还会对于路上的一滩水感到十分新奇,甚至会不停地用脚去踩水;他们还会捡起秋天的落叶玩耍等等。家长们在此类情况下给予孩子夸奖而不是批评的话,孩子会被激励,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索欲与求知欲,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事物的兴趣。

2、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赏识教育”给孩子给予了鼓励与肯定,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无论孩子做的事有多小以及进步有多小,家长们给予及时地恰当地鼓励,孩子会从内心感到开心,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充满信心,孩子们也就会逐渐地树立起自信心。

3、激励孩子进步,逐渐改掉坏习惯

“赏识教育”的适当表扬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能够激励孩子进步。同时,它会使孩子逐渐地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例如:如果孩子总是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做到不抢小朋友的玩具并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话,妈妈真的为你感到骄傲。用鼓励的话语代替命令性的话语往往更有效果,在此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地改掉坏习惯。


本文章由78健康网提供,转载请附带原始链接。查看:版权问题和联系方式
喜欢 (0)
跳转: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精选推荐 专题排行